专家观点 | 贺克斌院士解读“十五五”生态环保:从系统治理到美丽中国的关键一跃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5年会上,以“系统治理思维”为核心,勾勒出“十五五”期间(2026-2030年)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景蓝图。这一阶段作为实现2035年“生态环境根本好转”目标的承启期,正迎来从污染防治攻坚向美丽中国全面建设的历史性跨越。

一、绿色转型:结构性变革的三大攻坚战场

在产业与能源领域,我国正处于“新旧动能换挡期”。当前经济总量占全球18%,但钢铁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仍占重要地位。贺克斌指出,“十五五”期间煤炭消费比重需加速降至50%以下,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%,可再生能源将从补充能源升级为主体能源。以光伏、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,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交通领域的变革已呈现“爆发式”特征。尽管公路货运仍占主导,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%,2030年有望超70%。这一关键期需以交通电气化为核心,推动物流体系向“铁路+新能源重卡”转型,构建“零碳交通走廊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经济中高速增长与能耗刚性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,需探索“GDP每增长1%,能耗下降2%”的高效低碳路径。

二、环境质量改善:深水区治理的多维挑战

空气质量治理进入“达标冲刺期”。全国PM2.5平均浓度虽已降至29微克/立方米,但仍有三分之一城市未达二级标准。氮氧化物、VOCs等千万吨级污染物的协同削减,成为京津冀、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达标的关键。水环境治理呈现“局部改善与整体压力并存”的特点:地表水优良水质比例首超90%,但长江、黄河部分支流仍存在生态流量不足问题,太湖、滇池等库区藻类污染尚未根治,需建立“水文-水质-水生态”协同修复体系。 土壤与固废领域潜藏深层风险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提升的同时,化工园区、危废处理场等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隐患亟待排查,固废治理需从“无害化处置”向“资源化利用+风险防控”升级。海洋环境治理则面临“陆海统筹”的制度突破,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管理、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等需形成跨部门治理合力。 

三、生态安全:极端风险与新污染物的双重考验

我国生态安全正进入“复杂性与动态性交织”的新阶段。55%的国土面积处于中度生态脆弱状态,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遏制。2024年全球前十生态灾害中,9个由极端气象事件引发,凸显气候变暖和生态风险的叠加效应。新污染物治理则面临“底数不清、技术缺乏”的困境,PFAS、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需加快建立风险评估与管控体系。

四、治理现代化: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

中央部署的6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措施,要求2029年前完成系统性重构。人工智能在污染源解析、环境预警中的应用,正推动治理模式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变。例如,基于卫星遥感与物联网的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监测网络,可实现PM2.5来源解析精度提升至90%以上。同时,需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,如长三角、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平台。 

五、全球视野:绿色转型的中国担当

在国际舞台,我国正从“环境治理参与者”向“规则制定者”转变。面对绿色贸易壁垒(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)和区域环境合作需求,“十五五”期间需以新能源装备、碳捕集技术等优势,输出“中国低碳范式”。例如,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推广光伏治沙、生态修复等技术,推动“美丽中国”与“美丽世界”建设的良性互动。 六、展望:协同共赢的系统治理新路径

贺克斌强调,“十五五”的核心命题是实现“经济增长-碳减排-环境改善”的协同共赢。这既需要钢铁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绿色技改(如氢冶金、CCUS技术应用),也离不开公众参与的“低碳生活革命”——据测算,全民践行绿色出行、垃圾分类等行为,可贡献15%以上的碳减排潜力。 从碳达峰战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,从技术创新到制度突破,美丽中国的蓝图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公众的多元共治。正如贺克斌所言:“这是挑战与希望并存的关键一跃,唯有以系统治理思维统筹发展与保护,才能在2035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。

来源:美丽中国百人论坛

免责声明:

文章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,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,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