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碳战略背景下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探究

一、污泥行业现状

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我国污泥年产量已从2020年的6000万吨增至2025年的9000万吨(干基)。污泥兼具污染物与碳资源双重属性,其处理处置不仅关乎生态环境安全,更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。当前,政策层面已明确“减量化、稳定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”目标,但污泥含水率高(常规脱水后含水率80%)、有机质利用效率低、碳排放路径复杂等问题仍待突破。

我国污泥处置结构如图所示,土地利用(29.3%)、焚烧(26.7%)、卫生填埋(20.1%)为主要方式,建筑材料利用(15.9%)及其他(8.0%)占比较小。近十年间,土地利用占比从60.9% 降至29.3%,焚烧占比从6.2%跃升至 26.7%,反映出我国从“重水轻泥”向“泥水并重”的转变。

数据来源:《碳中和背景下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》报告

二、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政策驱动

2.1 政策体系构建

我国已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级政策框架(表1),核心目标从早期的无害化处置逐步转向资源化利用与碳中和协同。例如,《“十四五”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》强调“鼓励‘生物质利用焚烧’模式”,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明确污泥处理设施需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,推动“泥水统筹”。

政策文件

发布时间

核心要求

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

2015

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≥90%,禁止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。

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

2020

修订强化减量化、无害化、资源化原则,明确污泥处理设施纳入城镇排水规划。

《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》

2022

鼓励大中城市采用 “生物质利用 + 焚烧”,限制未经脱水达标污泥填埋。

2.2 技术路线演变

我国污泥处置从早期以土地利用为主(2009年占比60.9%),逐步向焚烧(2019年占比26.7%)、多元化处置转型。但仍面临三大挑战:

1)泥质复杂:重金属(如Zn平均1367.3mg/kg)、有机污染物(如APEOs平均887000μg/kg)超标限制土地利用;

2)稳定化不足:仅约30%的污泥经过厌氧消化等稳定化处理;

3)碳排放路径不清晰:焚烧、填埋等传统工艺碳排放量高,而资源化技术(如厌氧消化产沼气)尚未大规模应用。

三、碳中和导向下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

3.1 深度脱水:污泥减量的核心前提

3.1.1 重要性分析

污泥含水率从80%降至60%,体积可减少50%,显著降低后续焚烧能耗(干化成本下降40%)与运输碳排放。深度脱水是衔接前端减量化与后端资源化的关键环节,尤其对焚烧工艺而言,含水率每降低10%,焚烧所需辅助燃料量减少15%-20%。

3.1.2 高压带式压滤机的应用

高压带机适用于存量项目的污泥脱水间提标改造,通过“预压-高压-剪切”三级脱水,可将污泥含水率降至60%-65%,具有以下优势:

1) 原地减量:集成于污水厂内,减少污泥外运需求,降低运输环节碳排放(约占全流程的10%-15%);

2) 高效节能:单位能耗≤0.8kWh/kgDS,处理能力达5-8t/h(以80%含水率计);

3) 适应性强:可处理含砂量高(砂含量≤30%)的市政污泥,避免传统设备的堵塞问题

4) 案例:某南方污水厂应用高压带机后,污泥外运量从400t/d(80%含水率)降至220t/d(60%含水率),年节省运输成本320万元,减少CO₂排放约 1200吨。

3.2 污泥处理技术对比与碳排放特征

3.2.1 独立焚烧技术

1)工艺特点:通过干化(含水率降至60%-65%)与鼓泡式流化床焚烧,实现彻底减量化(减重70%以上)与能源回收。烟气处理采用“干法+湿法脱酸”,排放指标优于国标(如NOx<30mg/m³),灰渣可用于建材。

2)碳排放分析:有机质焚烧属碳中性过程,直接排放来自辅助燃料燃烧,间接排放为电耗与药耗;碳补偿途径包括余热发电、灰渣资源化。

3)案例:成都第一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厂采用“薄层干化+流化床焚烧”,处置规模1400吨/天(80%含水率),冬季无需辅助燃料,电耗76.67 kWh/t,烟气排放达欧盟标准。

3.2.2 热水解+厌氧消化技术

1)工艺特点:通过热水解预处理(破坏细胞壁,提升有机质利用率),污泥VS降解率达50%,产沼气(CH₄占60%-65%)用于发电,沼渣经堆肥后土地利用。

2)碳排放优势:沼气回收替代化石能源,土地利用减少化肥使用,碳排放强度最低(约100kgCO₂/t 湿泥)。

3)瓶颈:国内污泥有机质含量低(平均VS 428 g/kg)、含砂量高,导致产沼效率仅为欧美1/3-1/2,需配套预处理设备。

4)案例:北京高碑店污泥处置中心采用“热水解+厌氧消化”,处理规模1358 吨/天,沼气发电满足全厂40%用电,沼渣用于土壤改良。

3.2.3 碱性热水解新技术

1)技术原理:在110-130℃碱性条件下破坏污泥菌胶团,实现固液分离(含水率<40%),滤液提取蛋白液生产有机肥,残渣用于土壤修复或焚烧。

2)碳中和价值:多肽肥替代氮肥,减少化肥生产碳排放;减量化率达75%,降低运输能耗。

3)案例:太原污泥处理处置中心采用该技术,运行成本180元/t湿泥,产物用于海水稻种植与矿山修复。

四、技术选择与实施建议

4.1 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

1)大城市(日处理量>200t):优先采用“深度脱水+干化焚烧+灰渣建材化”,配套余热回收系统,降低辅助燃料消耗;

2)中小城市:灵活选择厌氧消化、好氧发酵等技术,结合土地利用(需控制重金属与微塑料风险),结合碱性热水解提升有机质利用率;

3)环境敏感区域:探索热解气化技术,减少邻避效应。

4.2 政策与技术协同

1)完善专项规划:编制城市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,鼓励有条件的污水厂原地减量;

2)数据支撑:建立污泥泥质动态监测平台(监测周期≥1 年),为工艺选型提供依据;

3)标准体系:补充我国污泥焚烧N₂O排放因子(当前IPCC仅含德日数据),修订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标准》,强化深度脱水技术指标;

4)政策协同:完善污水处理费定价机制,覆盖污泥处理成本;探索碳交易市场与污泥资源化补贴政策,激励企业减排。

五、结论

碳中和背景下,污泥处理处置需从“末端治理”转向“全过程碳管理”。污泥深度脱水设备实现污水厂内原地减量,可显著降低后续处理的能耗与碳排放。未来应构建“减量化-资源化-碳循环”技术链,实现污泥从“污染物”到“碳资源”的价值转换。

来源:环保读书匠

免责声明:

文章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本文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,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,若您对本网站转发的内容有任何异议或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。